小雪,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,冬季第2个节气,此时节,阳气上升,阴气下降,天地不通,阴阳不交,万物失去生机,天地闭塞开始转入严冬。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。
小雪三候
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,将“小雪”分为三候:“一候虹藏不见;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;三候闭塞而成冬”。
一候:虹藏不见
冬季阳气潜藏地下而不升,天地阴气盛,雨水大多凝结成雪。作为雨珠水汽被太阳光折射时的现象——彩虹就非常少见。
二候:天腾地降
小雪时节,空中阳气上升、地上阴气下降。则天地阴阳气不交,自然界万物呈现一片肃杀寂静之象。
三候:闭塞而成冬
当阴阳之气发展到一定程度时,则天地之气不相同。便会呈现万物蛰伏闭塞的景象,深冬由此正式拉开序幕。
《黄帝内经》云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。……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……”,小雪三候无不在传递冬季是阳气潜藏、阴气盛极的季节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。
这里的“藏”指的是阳气在闭藏,天地万物启动了“请勿打扰”,所以在小雪这个节气里,我们应该遵循“秋冬养阴、无扰乎阳”的原则。
小雪养生
三大要点
1、宜静不宜动,保持心神宁静;
2、宜多晒太阳,但要注意保护头和眼睛;
3、预防抑郁症,学会自我调节情绪,增添生活乐趣,适当增加户外活动。
五处防寒
天气转冷,要注重防五寒:
防鼻寒:冬季空气寒冷,每天早晚用冷水洗鼻,同时揉搓鼻翼,增强鼻黏膜的免疫力。
防肺寒:冬季易受风邪而出现鼻塞、流涕等风寒感冒症状,煮热稀粥时放入适量葱、生姜片,喝完后穿上厚衣服或上床盖被至周身微微汗出为度。
防头颈寒:外出时要戴帽子、围巾,因为“头为诸阳之会”,头部和颈部有许多重要穴位,如大椎穴是督脉和手、足三阳经的交会穴。
防腰寒:腰部是肾之府,也是带脉所行之处。外出时注意腰部保暖,也可一件衣服贴上暖宝宝,温度适宜即可,每天早晚按摩腰部。
防脚寒:“百病从寒起,寒从脚下生”,泡脚有助于刺激足部穴位、促进血液循环。泡脚时需使用大而深的桶,水位能浸到小腿一半以上,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。泡完后擦干,然后双脚掌对搓。
饮食起居
俗话说 “冬季进补,来年打虎”,但“食”亦有道,一味的进补肥甘厚腻食物容易引起心脑血管、胃肠道疾病等。那么小雪节气饮食养生应该怎么做呢?
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应以“藏热量”为主。因此,冬季宜多食温补的、热量充足的食物,比如羊肉、狗肉、鹅肉、鸭肉、鸡肉、鱼肉、萝卜、核桃、栗子、大蒜等。
此外,冬季肾脏当令,色黑就能入肾,小雪养生多吃黑色的益肾食物,如黑米、紫米、黑豆、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枣等。
需要注意的是,小雪节气时,肾气较旺盛,应避免摄入过多的咸味食物。过度食用咸味食物会导致肾水过盛,心阳力量减弱,人体更易感到寒冷。因此,在小雪时节的饮食中,应减少盐分的摄入,适量增加苦味食物,以保持体内阴阳平衡和脏腑的健康。
中医认为,寒气属阴邪,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,导致疼痛、呕吐、腹泻等多种疾病。此外,小雪节气天气寒冷,寒性收缩容易导致血液和气体凝滞,引发肌肉和脉络的痉挛和抽搐,使关节的屈伸不畅。为了驱散寒气,我们可以适当进行运动。
运动以静态运动为主,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,养护阳气的同时促进阳气潜藏。可选择运动量相对较小的如广播体操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等,宜形劳而不倦、微微有汗出为度,汗多泄气,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。
需要注意的是:对于老年人,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,一定要“拒绝晨练”。
冬季阳气潜藏,阴气盛极,万物活动趋向休止,因此要养精蓄锐。
《灵枢·本神》载:“智者之养生也,必顺四时而适寒暑”,自然界中,大多数动物在冬季选择冬眠,尽量不出来。因此,在小雪节气时,我们应该早睡晚起,等天亮后再起床,以避免寒邪伤害阳气。
穴位按摩
太溪穴:滋阴益肾
按摩方式:手指指腹按揉此穴,每晚9点左右按摩为佳,每次按揉30下左右,稍有酸痛感即可。
作用:冬季是人体藏精固肾的好时节,按摩得当可起到壮阳强腰,滋阴益肾的作用。
关元穴:补虚益损
按摩方式:以关元穴为中心,手掌掌心绕圈按揉,每次5分钟左右。
作用:冬季食补容易产生积食、食欲不振的情况,按摩此穴可改善肠胃功能,促进消化,活跃肾气,补虚益损。
涌泉穴:养神安眠
按摩方式:拇指或食指指腹点、按、揉涌泉穴,100次左右为佳,双脚交替,可配合早晚揉搓脚心1次,效果更佳。
作用:涌泉穴是肾经的要穴,可补肾强身、养肾安眠、令人活力充沛、行走有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