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暑是一年中第12个节气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说:“大暑,六月中。暑,就热也,热之中分为大小,月初为小,月中为大,今则热气犹大也。”
什么意思呢?
意思就是一年中最热的时间到了。
大暑三侯
我国古代把大暑亦分三候:一候腐草为萤,二候土润溽暑,三候大雨时行。
意思是说:大暑节气之后五日,陆生的萤火虫开始产卵于枯草上;再五日,天气开始变得闷热,土地潮湿起来;又五日,常常出现大的雷雨,这大雨使暑气减弱,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。
简单来说就是大暑是从盛夏过渡到秋天的节气。
大暑养生
今年大暑正值“三伏”中的中伏,气候特征主要以高温、多雨、闷热为主。这意味着一年中的“湿热交蒸”也会到达顶点。也就是说最高的温度和最浓郁的湿度相结合。
此时给人的感觉就是,不仅热还闷,除了刚刚下雨后稍微凉快一点,其他时候在室外稍微待一会,就大汗淋漓的。
也正因为此,大暑热和湿的双重气候特征,会直接耗伤人的正气。对于阳虚、气虚的人来说,更难以抵抗。
暑邪:导致气阴两虚
暑邪是夏季最主要的邪气,出汗过多会导致体内津液流失,进而引发气阴两虚的症状。
暑热:导致咽痛失眠
此时气候炎热,容易“上火”,出现咽痛、烦躁、失眠等不适。
暑湿:导致肢体困重
此时雨水增多,暑湿容易侵袭人体,不仅皮肤感觉黏黏的,连内脏也黏滞起来,导致口中黏腻、头昏脑涨、肢体困重等症状,引发咳嗽痰黏、鼻流浊涕、心烦口渴等不适,甚至旧病复发。
脾胃差:导致胃肠难受
大暑前后湿气重,脾胃功能较差,消化能力减弱。如果经常在空调和闷热环境中,或大量饮用冰镇啤酒、吃冰激凌,容易导致胃肠道疾病,出现食欲不振等症状。
出现上述情况怎么办?
八个字:辩证治疗,及时就医
当然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”,很多疾病的产生并非突然发生,而是由于我们长期的不注意所引起的。
所以在辨证治疗的同时,我们还可以从穴位贴敷、生活习惯、饮食习惯、情绪调节等方面主动出击。
穴位贴敷
一般包括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鼻炎等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,这些朋友大多体质阳虚、体内阴寒太盛。
此时正处于三伏天,自然界的阳气到达顶点,人体内的阳气也非常充沛。
而热能可以温阳,阳能可以祛寒。
中伏”是寒湿性、虚寒性体质调养的大好时机,因此,在三伏天使用穴位敷贴等方法,更容易通过皮肤渗入穴位经络直达病灶。
所以,在三伏天借助天时进行三伏贴贴敷,可达到事半功倍,达到治未病、调已病的效果。
起居养生
《黄帝内经》认为,夏季的养生应该与夏天的气候相适应。夏季天气炎热,白天长夜晚短,夜间相对凉爽,因此大家应该遵守“晚睡早起”的原则来保持良好的睡眠。
在大暑这个时节,我们应该选择舒适、透气、能够吸汗的衣物,并且要经常洗换衣服,避免穿着湿衣或者刚刚暴晒过的衣物,以免被湿气侵袭。
运动方面,运动时间尽量选择在早上或者傍晚,运动的地点选择在公园或湖边等有树荫的凉爽地方。选择一些运动量相对较小的运动,比如八段锦、太极拳、慢跑等,避免出汗过多导致体力消耗过大,运动后适当饮用温开水。
饮食养生
此时,饮食的关键不是吃红参、燕窝、羊奶或冬虫夏草。
而是注意以下几点:
不要吃得太饱;
只吃七八分饱即可;
少吃辛辣、油炸食物;
不宜食入大量冷饮。
可多吃苦味食物,如苦瓜、苦菜、苦荞麦等,它们不仅可以清热,还能解热祛暑、消除疲劳,有助于健脾开胃、增进食欲,远离湿热,预防中暑。
增加健脾利湿类食物的摄入,如绿豆汤、荷叶、莲子、冬瓜等,它们能够很好地清热解暑。
脾虚的朋友可以适当吃一些扁豆、薏仁。
此外,天气酷热,容易出汗,容易耗气伤,所以除了及时补水外,还应适当吃一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,以增强体质。例如山药、大枣、莲藕、木耳、豆浆、百合粥等。
情志养生
中医认为五脏对应五时,其中夏季属火,对应的脏腑是“心”。因此,在夏季中,首先要养护的是“心”。中医所指的“心”不仅仅是现代医学中的“心脏”,还包括心脏在内“主神”的整个神经系统。
大暑时节,天气酷热,很多朋友容易出现心烦意乱、无精打采、食欲不振等“情绪中暑”的问题。这对“心”的危害是非常大的,尤其对老年体弱者。容易导致心肌缺血、心律失常和血压升高,甚至可能引发猝死。
夏季养心的重点原则是让心静下来。俗话说“心静自然凉”,平日里做到清心寡欲、多闭目养神,避免自己出现急躁,烦闷等情绪,要时刻维持着一种好心情,都有利于“心”的养护。